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六零空间美滋滋 > 第38章 晋江独家

第38章 晋江独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

一九六五年的“春节”, 在欢欢喜喜中过去了。www.jiuzuowen.com

林小婵从山里回来, 是元气满满。

她带了家乡的特产,有酸笋、干菌、腊肉、风干兔肉等等, 都是城里见不到的。

“姐姐,肉肉!”

和平知道吃肉了,抓着腊肉不肯撒手,弄了一手油。

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李秀娥给徐大姐家送过去一些, 让他们也尝尝。

徐春芳闻着那香喷喷的腊肉, 很是感慨。

“山里的变化可真大啊!”

殊不知, 这些变化跟林小婵有关。

山里一向缺粮,但不缺资源, 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能闯出一条路子来。像靠山村,如果不是搞副业, 还是穷得叮当响, 被困在大山里出不来。

城市相对来说, 经济上要发达很多。

按照现有政策,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很低,几乎是平价配送到城里。这是吸取解放前物价暴涨的教训, 对农产品价格把控得很严。

这种低物价,几乎没有通胀之忧。

一个人出去工作,养活一家人都没问题。

可弊端也有,由于缺乏市场指导,流通环节僵化, 粮油副食品就会供应不足。为了合理分配,肉、鸡蛋、禽类、食用油都是按照人头凭票供应,即便拿的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

相比起来,农村在副食品上要宽裕一些。可农民手里没有现钱,想买日用品、布料或者别的,根本就买不起。

这就是市场调节问题。

靠山村调节得当了,日子就好过一些。

可放眼全省,又有几个地方能像杨平坝、靠山村这样呢?

农业底子薄,还是要从种子入手。

只有发挥出地方特色,才会有所改变。

*

春季开学后,球队训练又开始了。

林小婵还是打二号位。

她个子长高了,技术更娴熟了。

为了方便打球,那两个羊角辫拢到了脑袋后面,变成了马尾巴。偶尔,也会扎一个小揪揪,用橡皮筋绷着,很是利落。

训练集中在操场上,这边是排球场,那边是篮球场,隔得不远,相互之间可以望一望。

篮球场上依然很热闹,围观的同学很多。

这会儿也没那么封建了,女同学大着胆子喊“加油”,男同学也瞄一瞄女队员,拍手鼓劲儿。

赶在杨晓光上场,那喊声就更响亮一些。

平日里不好意思喊名字,这时候也能可着嗓子喊出来了。

“杨晓光,加油!”

林小婵远远地听着。

心说,杨晓光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听说部队上选苗子都瞄上他了。她呢,是不是也引起了注意?

林小婵想表现得好一些,练球比以前用心多了。

赶在星期天,也要训练。

伙房里就做了加班饭,教练员和队员们就在食堂聚餐。男生一桌,女生一桌,各吃各的。逢到女生桌上有剩的,就隔空喊一嗓子,男生就派个代表过来,打包过去。

男队员和女队员还是不怎么说话,即便都是熟人。

*

到了三月下旬,果树开花了。

虽然星星点点的,可也开了几朵。

距离挂果还有两年,挺令人期待的。

张班长一边琢磨着果树防治,一边记着笔记。

林小婵来了,就凑在一起检查果苗。

要说,果树栽培很省心,需要注意的是病虫害防治。那是会传染的,不做预防,一感染就是一大片儿,会枯死的。

闲暇之余,林小婵继续修炼着。

她的空间里越装越满,品种已达到了一千多种,灵气也很充沛。

她还教了爸爸妈妈练气之法,说可以锻炼身体,耳聪目明。林骏山和李秀娥就跟着练了起来,觉得有挺有的。

林徳先和张氏也学了两手,说防止腿疼。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大根来信说:“山里的果树开花了,红艳艳的一片,可好看了。家里的蜂箱又多了几个,暑期回来就可以割蜂蜜了……”

林小婵盼望着。

每一次离开,就是为了再次相聚。

她跟老家、跟那座大山就是如此。

*

五月下旬,“校际联赛”开始了。

不出意外,部队子弟学校又拿下了男子组和女子组篮球、排球冠军。这是集体荣誉,那锦旗和奖杯就摆在校务室里,成了永久的纪念。

一切如常,林小婵以为就这么继续下去。

可意外消息还是传来了。

这天晚上,杨成业找到了林骏山,说了转业之事。

他是团级干部,今年四十岁,正好卡在年龄段上。

说起来,他那一批里就剩下他自己了,战友们大都转业了。

杨成业不想离开部队,可以一切行动听指挥,上级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和平年代,部队一直在精简员额,像他这样的中层干部,到年龄就会转业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