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人生何处不离人 > 第9章 拈花笑佛自逍遥(3)

第9章 拈花笑佛自逍遥(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9章 拈花笑佛自逍遥(3)

自古以来山寺中有茶佛一味、茶禅一味的超然意趣。www.xiaoxiaocom.com寺中的僧侣寻雅于梅林,在待月亭里,盛古井中的甘露,集梅花上的香雪,烹炉煮茗,读经下棋,观梅赏雪。一盏洁净的清茗,集花草之仙骨,含天地之灵卉,可谓玉露琼浆,人间佳品。

立于飞雪花影之间,感叹造物者之神奇,你会深刻明白,梅有梅的风骨,雪有雪的韵味,人有人的品性。世间万相,万相于心,心生法,法自空。有一天你参悟佛法的精妙,也就能参悟人生的底蕴。

温暖的阳光下,那长长的竹竿上晾晒着黄色的僧袍,流动的脉络在风中悠然飘逸。仿佛看到许多的身影,于璀璨的佛光下,端坐如莲,努力抵达慈航的法界。

回望古刹四季的长廊,如一阕轻灵雅致的诗文,若一幅水墨写意的画卷,又好似一本禅意深远的经书。人间事只为因果纠缠,大明寺的风采乃至历史的风采,一直洁净到今天,还会洁净到永远。

悠远的钟声,敲醒了远古与今朝的梦境。短暂的徜徉,在庙宇间借着空灵的禅意,扫去一抹心尘,了却几段牵挂,虽不是了空者,亦不是遁世者,却自有一番滋味。或许是佛家说的般若味,也许世事本来就是空味。拂开古刹的云烟幻影,折叠起思索的长卷,明月的去留,就是你的去留。

金陵别境栖霞寺

沿着长江的堤岸,携带灵魂与精神远行,采撷思想的藤蔓,拾捡时光的背影。在流水的脉络里抵达南京,这座历史上称之为金陵的六朝古都,有着绮丽的江南风景,雅致的风土人情,浓郁的翰墨清香,亦有着清远的佛学文化。那些古典的楼台水榭装点着秦淮河岸姹紫嫣红的风景,精致的青瓷玉石放置在金陵达官贵人的府邸,锈蚀的刀戈剑戟又出现在大明王朝的哪段争权夺位的战争中?站在大河的岸边,流水的脉络是文化的脉络,是历史的脉络,也是城市的脉络。

去栖霞山不仅是为了那一脉红叶,更多的是寻觅幽栖在山林的香火古刹。栖霞山深远的历史古迹,秀绝的自然风景,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其负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千秋盛名。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由平原居士明僧绍舍宅为寺。那是个盛行佛教的朝代,那时的帝王兴土建寺,精研佛理、雕塑佛像、描绘佛画。唐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寺庙的广泛与瑰丽。寺内梵宇重叠,气象壮观,在唐初时期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在烟火中半隐半现的栖霞寺,看似只是寻常的江南古刹,只有深入之后方能发觉其锦绣风华皆藏于腹中。收存着南朝遗韵、唐宋格局、明清风貌,也融入了历史人文、风土民情、禅学精髓。千百年来,无数的行人留下了探询与叩问的身影,留下了发掘与求证的脚步,使得栖霞寺积淀更多深刻的文明与佛味。

游栖霞寺

唐·李建勋

养花天气近平分,瘦马来敲白下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精深玄妙的佛学以般若神韵渗透在尘世间,那博大的文化,灿烂的佛光散落在江南、塞北、高原、西部,以及许多荒芜的地方,使得苍凉的土地也滋生出葱茏的繁花。无数的寺院高僧,无数的佛教圣徒,在荒野的古道上行走,一路膜拜、一路朝觐,探寻着深邃的中华文化,也拾取了灿烂的佛学经典。江南的寺庙犹见其灵秀与飘逸,那些楼台沉浸在氤氲的烟雨中与缥缈的香火里,和着山水风月、诗词书画、戏曲评弹,还有清茶的禅机仙气。这就是江南,悠久的古刹濡染着灵山秀水、地域文化,还有淡然闲逸的风雅。只要你深刻地闯入佛家境地,那悠远涤尘的梵音,就会洞穿灵魂的命脉。那缥缈绝俗的香火,就会浸洗思想的源泉。

栖霞寺闲隐在栖霞山,深藏于层林叠嶂之处,隔着江岸,就能听闻隐隐的钟声。行走在逶迤曲折的山道,临着烟树云海,远眺奇峰险壑,这被蔓草掩映的山径,仿佛是上古时代神仙出没的地方。在万象的苍茫中蜕去一身肉骨凡胎,以恬淡的心怀走进栖霞寺,走进古刹千年的禅境里。寺前那一块明徽君碑以浑然的气韵装饰着庙宇的文化,也引领外来者的思想抵达僧佛的国度。明徵君碑,是初唐时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文“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题写。明僧绍是南朝宋齐人,博通三教,精于佛学,隐居于栖霞山二十余年。几十载的光阴,付之与栖霞,常伴晨钟暮鼓,传教无量寿佛。

游栖霞寺

唐·张翚

跻险入幽林,翠微含竹殿。

泉声无休歇,山色时隐见。

潮来杂风雨,梅落成霜霰。

一从方外游,顿觉尘心变。

神圣庄严的栖霞寺,被悠远的时光湮没又被后人反复重建,那些云烟过往,在明亮的阳光里,一点点地消融。消融在西窗夜雨、秋池庭阁间,消融在香火烛影、经卷佛龛里。那些细雕与浅绘的花鸟虫鱼、珍禽异兽,以及佛教中的人物故事,无不见证这个古老民族与西竺文化的悠久与厚重。当灵魂的羽翼在浩瀚的佛国里飞翔时,会不经意地与某个菩萨迎面相撞,那片刻的邂逅,可以濡染几分性灵,滋长一点慧根。游走在亲和的弥勒佛殿、庄严的大雄宝殿、精致的毗卢宝殿与深邃的藏经楼,那些精湛的雕像,禅寂的色彩,蕴藏了内敛而灵逸的佛文化。这文化以精深的佛理、玄妙的禅机走向世界,渗透了大江南北。面对精妙的佛法,许多没入世俗的人得以堪破生死,也悟懂人生的哲理。捧起一本经卷,卷角处的折痕,记载着时间的沧桑,那薄薄的扉页,不知道还留有谁的手温。

游栖霞寺

唐·皮日休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穿行在古寺记忆的长廊中,还能分辨出唐宋风雨与明清岁月遗留下的淡淡痕迹。那些过往就像江南精美绝伦的青瓷,透过阳光的折射,闪耀着温婉与灵性的光芒。

拜过了玉佛殿那披金着彩的玉佛,在慈悲的佛祖面前抛掷一些卑微的俗念,安顿浮躁的灵魂,从此后在佛禅的意境中来来往往。在披就一身仙风灵骨的舍利塔,仰望高天流云,在历史中缄默无语。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白石砌成,塔顶为莲花形状。进入塔内才会懂得古塔的精妙与潜藏的禅机。出神入化的浮雕,每一尊菩萨所蕴涵的文化与寄寓的佛法,引领世人不倦的探问与追寻。舍利塔身后的山岩中,蕴藏了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五百余尊,称千佛崖。其间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十米,左右为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这些南朝遗韵充盈着佛典意境,闪烁的佛光点亮了世人晓梦中渴念已久的慈宁,不期而遇的相撞,就会令人怦然心动,及至大彻大悟。

倚着石栏独自凝思,看枫叶染红曾经青翠的山峰,那种被季节涂抹的美所呈现出的壮观。栖霞山不仅遍植山药,更有醉人的枫叶红在秋风的枝头摇曳。一枚经霜的红叶,在阳光下闪耀着触目惊心的璀璨,它横斜在古刹的墙头,若有所思地参悟着精深的佛法。红叶传书,明月寄怀,仿佛看到过往的高僧在青灯下禅坐诵经,一枚醒目的红叶夹入经卷中,记载了又一岁的年轮。那些生动的背影、红枫的往事,镶嵌在庙宇屋梁上的古铜镜里,连同那轮澄明的霜月。烟霞若秋光,绮丽的繁华在转瞬已成空境。流水似弦歌,临着幽涧弹奏春风的曲调。记忆在时光的路径上纷纷扬扬,一枚红叶怀想佛祖慈悲的恩典。

栖霞寺云居室

唐·权德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