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战争与回忆(1941-1945) > 史事注释

史事注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九四三年,人们对苏联的阻挠《租借法案》表示强烈不满,这件事主要是根据威廉。斯坦德莱将军自传里的材料撰写而成。这里不妨顺便提一句,苏联的这种作风,直到如今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叶甫连柯将军则是虚构的。

《三国关于伊朗的宣言》(本书中称之为《伊朗宣言》是一份历史性文献,发布宣言的一般经过情形也都是史实;当然,维克多。亨利和宫廷大臣侯赛因。阿拉(一个真实人物)的谈话是杜撰的。波斯湾司令部的康诺利将军实有其人,通过那条路将《租借法案》授助物资运送给苏联也是事实。格兰维尔。西顿是虚构人物,但他所描写的却是真实的波斯历史。

特莱津(即捷克斯洛伐克的特莱西恩斯塔特)的“犹太乐园”,在大战期间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有关这方面的叙述,并没一丝半点是虚构和夸大的,虽然娜塔丽和杰斯特罗博士扮演的角色则是编出来的。那些党卫军军官以及高级长老爱泼斯坦和默梅尔斯坦,都是真实人物。有关犹太区的一般记述都是真的。为一次中立国家红十字会观察员进行参观而组织的“美化运动”,包括所有那些离奇的细节,以及那一次参观本身,都有翔实文献可供稽考。《元首授予犹太人一座城市》这部影片中的片断,仍旧保存在耶路撒冷亚德一瓦谢姆博物馆的文物户。电影的拍摄情形,已在本书中作了描绘,但那部影片始终不曾公映过。

写有关奥斯威辛(即奥斯赫维奇)的情景时,作者研究了一切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并与一些劫后余生者进行了交谈。这些描写都曾请研究这一可怕的题材的著名权威人士仔细审阅核实。奥斯威辛的真相也许永远无法为人们全部理解,现在那儿什么也没有了,留下的只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博物馆,希望那些奥斯威辛的劫后余生者能够把他们的回忆与一个不曾去过该地的人所编写的回忆对照一下,他们就可以看出,为了要让当时不在那里的人永远记得过去的那些恐怖,作者的确是认真作了一番努力的。

将苏联战俘从拉姆斯多尔夫押送到奥斯威辛;人与人相食;用“齐克隆b”对这些苏联战俘试验毒气杀人的功能,以便用来大量屠杀犹太人: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是战后鲁道夫。霍斯司令官在候审期间自己写的回忆录。他对那些集体屠杀的罪行直供不讳,后来在奥斯威辛被处绞刑。

除了克林格尔是虚构的而外,其他党卫军军官都是真的。希姆莱的那一次视察,以及他观看使用毒气杀人的整个过程,当时经过的情形与书中描写的细节并无二致,只不过真事发生在七月里,而不是六月里。焚尸炉的建设工程,奥斯威辛福利区的一般描写,包括它的工业和农业设备,此外还有如何处理那些试图逃亡的俘虏,如何实行所谓“加拿大”的点名,这些也都是事实。

一零零五特别分队这支专门从事挖掘丛葬地和毁尸灭迹的德国流动部队,是根据史实写的。党卫军上校保罗。布洛贝尔是一个真实人物。穆特佩尔的暴动是编出来的。一些俘虏的集体逃亡,是根据与此类似的党卫军奴隶逃亡的叙述改写的。

班瑞尔。杰斯特罗从特尔诺波尔经喀尔巴仟山到布拉格那一次传奇式的旅程,是根据几份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旅行记实写的,犹太人在旅程中随身携带照片和文件等证明,逃出死亡营,越过所有纳粹占领的欧洲地区,向外界透露真情实况,但所遇到的人几乎都“不肯轻信”。虚构的尼科诺夫和莱文的游击队是从现有的一些描写游击队的作品中演化出来的。在这段描写中,也提到了一些真实的游击队。

有关制造登陆艇和原子弹的描写都属纪实文字。在优先考虑一种连接器的问题上,一度确实有过争议。维克多。亨利在这件事中的穿插当然纯属虚构;奥本海默博士去橡树岭是虚构的故事;柯比、彼得斯、安德森都是虚构的人物。奥本海默博士曾将海军最新采用的热扩散方法介绍到橡树岭,以便在电磁分离程序中提供充份电量这样方才能够制成一颗供作战用的铀—235炸弹,后来在广岛投下了。轰炸长崎的那颗钚弹,则是在汉福德的反应堆里制造的。投掷这两颗炸弹时,的确再没更多根据曼哈顿计划制出的原子弹可供使用了。

有关fm声纳“地狱之钟”的描写,以及它在战争后期中的使用,都是符合真实情况的。

总的说来,作者写《战争与回忆》和《战争风云》其目的都是为了要通过少数几个人在战争大动乱中亲身的经历、观察与感受,清晰而生动地重温过去的事迹。而为了最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力求正确,去叙述一些历史上出事的地方与经过,以此作为背景,好让编写的戏剧可以在它的衬托下演出。至少,这是我写作的理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