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观音 > 《桃花扇》

《桃花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题记

《桃花扇》:“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www.xiaoxiaocom.com”

1699年。侯方域和李香君相逢于纸上。

一个叫孔尚任的人感于兴亡,博采遗闻,撰了一出戏。

南明凋零的桃花,盛开在清时素白的扇面。

明明是前朝的风景,却那样引人驻足。

对于前生人们总是充满好奇,难以忘怀。

一世人悲欢离合。一双人生离死别。

一个朝代如梦方终。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

斜阳流水悠悠,顷刻兴亡过手。

——题记

卷一

崇祯癸未二月。大明朝一息尚存。

李香君尚未被梳拢,侯方域还在南京城里秦淮河边游荡。

秦淮河是一条多情的河,多情渐至放荡。它无所谓贞洁,也没有是非观,不受道德的羁绊制约。而离它不远的徽南村落,女人谨守唯一的信念,就是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余生不再兴起爱欲之念。男人被摒弃在世界之外,她们必须忍受生活的磨难,男人有心或无意的挑逗,学会对抗夜里被寂寞怂恿的狂乱汹涌的性欲。然后,在某个黑夜或白天凄楚而解脱地死去,等待着被人发现,上报。如果运气好的话,不久之后在这个村落的显眼处会立起一座牌坊,这由官方颁发的关于贞节的认证证书,是对于一个女人人生价值的最高肯定。

世界如此奇妙,当徽南的女人为亡人咬紧牙关,锁紧大门时。秦淮河边的女人们,正为如何留住经过公子王孙而争奇斗艳,费尽心机。

她们的世界是开放的。视男欢女爱是生之大事,竭尽所能。

她们半掩翠阁,却是为了门庭若市。作为那个时代的时尚达人,她们穿着那个时代最摩登的服装,梳着最新潮的发型,当然还有最流行最新鲜的妆容。

每一座楼台,每一座长亭,短桥,每一树柳底,垂杨。每一天,都上演这样款款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

红尘如此妖娆,情意如此繁茂,如此潦草。

秦淮河水冷眼旁观,笙歌歇,画舫游。迎来送往,人情繁盛,凋零,破败都不与它相干。

直到某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它看见,侯方域遇见了李香君。

她那时正随苏昆生学《牡丹亭》,院内的香君歌声轻荡,绾住墙外的游人:“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成对儿莺燕啊。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这雏妓的声色撩动了他。他驻足,注目。旧院新人。她含苞待放,将将又是花间魁首。

千里姻缘,自有人相牵。

有人劳心,有人帮衬,连鸨母都贤惠体贴……事情顺利地让人发指。洞房花烛,月映花影烛映人,哪有半点倾颓的气象,两个人的喜气,将这国运将尽的死气也顺道掩饰了。锣鼓喧阗中,众人欢聚调笑,乐而忘忧,继而忘国。

秦淮河上的生活,那些香艳的,他和她的故事,一再生动地展示,再动乱的年代,生活节奏都是井然有序的,人其实很渺小,渺小到不容易被惊扰。

不必把一切想像地过于壮烈,内心的悲壮激荡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人生的某个决定,却实难波及到人们正常生活。社会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吸纳着人心的不安。

明末的才子佳人们,该眠花宿柳的眠花宿柳,该洞房花烛的洞房花烛,该访亲探友的访亲探友,该追名逐利的追名逐利,他们的生活不仅正常,动荡的时局更使得原本琐碎的小事也变得风情万种,耐人寻味。

一夜恩爱欢娱不必细表。第二天一大早,他们的大媒杨友龙前来探望这对新人,他既是鸨母李贞丽的老相好,又是侯方域的朋友,所以乐见其成,一力促成这桩姻缘。

侯方域梳拢李香君的缠头之资,还是他拿出来的。帮人帮到这地步,侯方域和李香君自然是要深谢的。

面对杨的殷勤,她虽不拒绝却也暗自留心:“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

李香君虽是女人,却不因利遮眼,没有因为受到馈赠就眉开眼笑忘乎所以。她的这种秉性是她超凡脱俗的内因。

杨友龙道破其间奥妙,他是有心帮忙的,算个出力的,但真正出钱的,还另有其人,这个隐藏在暗处的人就是阮大铖。杨友龙不过是帮他做个人情,把钱送出而已。

侯方域很诧异,但很爽,哪个男人遇见这样有脸面的事情会不爽呢?他深知这是因为自己名声在外,阮大铖有心讨好结交的缘故。

这个人情,他预备领了。他对杨友龙说:

(生)阮圆老原是敝年伯,小弟鄙其为人,绝之已久。他今日无故用情,令人不解。

(末)圆老有一段苦衷,欲见白於足下。(生)请教。(末)圆老当日曾游赵梦白之门,原是吾辈。后来结交魏党,只为救护东林,不料魏党一败,东林反与之水火。近日复社诸生,倡论攻击,大肆殴辱,岂非操同室之戈乎?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每日向天大哭,说道:“同类相残,伤心惨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谆谆纳交。

(生)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

(末)果然如此,吾党之幸也。

侯方域少具文名,出身名门,家世很好,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

公子少有不浮浪的。侯方域未免为他人的刻意抬举和讨好动心。阮大铖又是何许人也?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必须要兜一个大圈来找侯方域帮忙呢?阮大铖曾投效过魏忠贤,是当时人所共贱的魏阉的干儿子。魏忠贤倒台以后,他也赋闲在家,隐居南京城中。他是个名利心极热的人,哪里甘心这样埋没余生,不免又想出来活动活动,几次下来都碰了壁,不为当时的主流所接纳。

其时复社文名极盛,一帮青年才俊社会精英混在一起,他们言谈喜好影响当时的读书人,甚至可以左右当时的社会舆论。

侯方域身为复社的首领之一,承袭了东林党人的清流习气。以他和陈贞慧、吴应箕的交情,他如果开口帮阮大铖,效果肯定是有的,却势必会伤害他和复社同道的感情,结果很可能是他自己也被牵扯进去,惹来骂名。

李香君冷静的预见到这一切。也许她那时还没有那么深刻。但她的本心告诉她,侯生这样做是莽撞,危险的。最重要的是,他将违背原则,丧失气节。

他将人格扫地。

李香君生平第一次发火了。在新婚的第一天早上,当着外人的面,她怒斥侯生:“官人是何等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要与他消释灾殃,要与他消释灾殃,也隄防旁人短长。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人们感慨于一个妓女,严格说来,是一个十四五岁女孩子的思想觉悟。她未经世事,连处子之身也是昨夜才破。她却比她那见多识广才名卓著的官人见得深远,虑得周全。她拔簪,脱衣掷地,铮铮作响:“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她瞬间所迸发的璀璨烈性,使得她的男人黯然失色,更使得后来包括现在为名为利所奴役的读书人羞惭,面目无光。

然而我拒绝将李香君想象成圣女。她的拒绝也许只是出于天真的世故,这缘于她自小生活环境的熏陶。她对人情通达谨慎。知道什么可以要,什么不可以要,贪图小利会得不偿失。

在《桃花扇》之外,真正和鸨母李贞丽相好,和李香君相熟的人不是杨友龙而是陈贞慧。可以想见这些清流名士们平素慷慨激扬的谈吐对年少的香君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的潜移默化起着多大的影响——这是李香君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外因。

现在,她终有机会和她所敬仰的人们站在一个阵营了,她义不容辞地在紧要关头把摇摆侯方域拉回来,保全他的名声。侯方域清醒过来,顺势回拒道:“老兄休怪,弟非不领教,但恐为女子所笑耳。”

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那些社友平日重俺侯生者,也只为这点义气;我若依附奸邪,那时群起来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

杨友龙还待再劝,侯方域放出真心话来:“我虽至愚,亦不肯从井救人。”话已至此。杨友龙只得讪讪告辞。

侯方域请杨友龙顺便把东西带走:“这些箱笼,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无益,还求取去罢。”

回过身来,他哄余怒未息的她:“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

我却又多想。俗话说,家有贤妻夫少祸是有道理的。身边有个规劝提醒你的人,犯错的几率会低很多。可惜有多少人能听得进别人的劝诫呢?人多是固执己见的。

那些愚蠢贪婪卑鄙自大的官员们,他们的家里一定也不少规劝他们的人,可是,贤妻们的规劝又起了多少实际效果?他们的眼睛早不看妻子苍老脸,他们的心记挂着即将到来的巨额贿赂,他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回味着与情人昨夜的销魂,欲望又再次升起。

李香君的规劝之所以起了作用,时机很重要。他们是新婚燕尔,侯方域新人在怀,新鲜兴头,自然你说什么都好,发发脾气也感觉可爱。何况李香君的规劝又是站在他的角度上为他着想。若是两人感情淡时,发生这样的事,侯方域听不听李香君的,真要打个问号。

卷二

崇祯癸未十月,大明朝国器将倾。

这一月,侯方域避祸远走。事端自然是由三月成亲时香君却奁时伏下,事情却不仅仅是阮大铖挟私报复那么简单。

大将左良玉的军队久缺粮草,军心躁动,再不想办法几乎就要起兵乱。左良玉只好许诺众军移兵就食南京。

消息传来,人心惶惶,生怕破坏南京城现有的平静,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左良玉和侯方域的老爹侯恂是故交,杨友龙出主意利用一下这层关系。于是侯方域以自己父亲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左良玉劝他退兵,送信人是侯方域的朋友,能言善道且颇有侠气的说书人柳敬亭。

这封信和柳敬亭的口才都打动了左良玉。本来左良玉许诺移兵就食就是权宜之计,他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落人口舌。

南京之围虽解,这封信却给侯方域带来麻烦,阮大铖借口侯方域私通左良玉,指他为左兵内应,务必及早除去。

阮大铖的恼恨也不仅仅是李香君却奁不给她面子如此简单。可怜的阮大铖自从魏忠贤倒台以后就没好日子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喊声最大的是明末四公子。四公子中的陈贞慧视他为斯文败类,简直唯恐他不死,那份《留都防乱揭帖》,丝毫不给他立足之地。连阮大铖参加孔子的祭奠也被他纠结众儒生上前一顿群殴,打得阮大铖鼻青脸肿落荒而逃。

更损的是,这帮公子哥整完人家还借人家的家班来取乐。某日,这几位公子在鸡鸣寺饮酒作乐,大约是觉得有酒无歌不过瘾,心血来潮派人拿了名帖去阮家借家班唱戏。阮大铖会错了意,以为这是示好的机会,巴巴地把家班送过去,还叫家人混在里面听他们议论什么。

结果这几位公子,酒喝好了,戏看过了,也趁机过足了嘴瘾,把阮大铖痛贬一通:“有才华还作魏阉的干儿子!比没才更可鄙!”众人欢饮达旦,大笑而归。阮大铖心中懊丧可想而知。

阮大铖作《春灯谜》有一段平话,名叫《十错认》,有痛悔之心,情辞可悯。“然而清流诸君子,持之过急,绝之过严,使之流芳路塞,遗臭心甘。”

清流这帮人,也未必就是道德完美,无懈可击。他们其实也很混账。只不过形势总是此涨彼消,阉党倒霉了,阉党的对头清流们自然又翻身而起,高歌凯旋了!

在《桃花扇序》里,顾天石对此剖白地入木三分:“呜呼!气节伸而东汉亡,理学炽而南宋灭;胜国晚年,虽女子亦知向往东林,究于天下事奚补也。”

清流书生一样排除异己,咄咄逼人,却不能真正掌握国家权力,扼腕长叹,临事而迷。甚至缺乏基本的自救能力,空自书生意气!南明的迅速覆亡和这些人囿于私怨,一刻不停地勾角斗心有直接的关系。

阮大铖找到机会要寻侯方域的不是,幸而杨友龙是个比较圆滑的人,他和阮大铖也相熟,暗中通知侯方域避祸。

侯方域兀自留恋花丛:“只是燕尔新婚,如何舍得。”李香君正色相劝:“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她叫他远走高飞,不要连累他人。她并不是怕自己被连累,而是怕给阮大铖借口将复社的文友们一网打尽。

侯方域却为往何处去发愁:“双亲在,双亲在,信音未准;烽烟起,烽烟起,梓桑半损。欲归,归途难问。天涯到处迷,将身怎隐。歧路穷途,天暗地昏。”还是杨友龙给他出了主意,叫他跟着史可法去做个参谋。

李香君为侯方域收拾行装时,她的软弱流露出来,想着分别在即,心中默念着他的名字。泪水沾湿了他的行囊,思念附着在他身上,使得他走在路上心意沉沉,不住回顾。这是后话了。

他们相处才这么短,就被逼散了,往日所见的离别发生在自己身上,虽有心理准备,也不能潇洒轻松。她还不像那些久经此事的同行们那样漠然无谓。

“欢娱事,欢娱事,两心自忖;生离苦,生离苦,且将恨忍,结成眉峰一寸。香沾翠被池,重重束紧。药裹巾箱,都带泪痕。”

他与她作别,强作劝慰:“暂此分别,后会不远。”她含泪道:“满地烟尘,重来亦未可必也。”

她心里清楚,离合悲欢一瞬,后会期无凭准。我就是欣赏这女人超乎年龄的清醒。

我不愿把侯方域和李香君简单归到乱世儿女中去,那样未免太草率了。他们的遭遇受很多因素影响造成的结果,绝不该单纯归结到局势上。以侯方域的轻浮和李香君的气盛,即使他们处在太平盛世,也未必就不遭人算计。

读《桃花扇》最让我竦然心惊的,不是候李二人的分别,而是人私心的危害之大。从阮大铖对复社文人的报复,到马士英拥立福王,掌控朝政,再到他们一盘散沙弃城而逃,哪一个不是满腹私欲的小人?

侯方域之所以和李香君劳燕分飞,史可法孤城无援,南明之所以一年就覆亡。不是因为国无良才,而是他们不能同心一力。

泛滥的私欲,迅速彻底地覆灭了一个国家,威力远比满清的军队火炮要大得多。如果说个人的私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孔,当这个小孔泛滥成灾,溃烂成深不见底的大洞,一切病入膏肓,药石无灵。

卷三

崇祯甲申三月。侯方域走后,李闯攻破北京,崇祯缢死煤山。明朝名存实亡。

崇祯虽然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心有余而智不足,但就他以身殉国的果敢来说,他无愧于他皇帝的名分,成败不论,他尽力而为了。

崇祯死讯传来,举国皆哀。左良玉往南礼拜,叩头哭送大行皇帝:“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雠早复神京,报国雠早复神京。”

左良玉如此,史可法必定如此。这一番哭诉代表了当时天下间多少独立抗争的孤臣的心意。让人感慨啊!即便在当时亡家破鼎的情况下,在朝在野,还是有不少忠心为国的能征善战的将领,只要善加利用,明朝断不至于覆亡的那么快。可惜!掌权的宵小们营营役役,溺于宴安,国家的前途命运被他们抛在脑后——良将忠臣有心出力却无用武之地。

手握实权的马士英所盘算的,是赶紧拥立福王为帝。他颇有点吕不韦的意思,干的是一桩叫做“奇货可居”的生意。他想的非常实际:“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捷足争先,拜相与封侯,凭着这拥立功大权归手。”

他不介意国家多难。不介意生灵涂炭,对于局势,这个投机主义者有着自己的看法: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

他将国家多难看作是幸,是大好的机会!这其实见出他比那帮迂臣有决断,邪恶高明的地方。他的邪恶使得他能把持朝政,蹿居高位——他懂得顺应,即使因此失去为人的气节。

马士英不顾史可法等人的反对和质疑迎立了福王。福王不是福娃,他不能给人民带来快乐。给国家带来活力和希望。

甲申五月,南明建立。

福王继位以后称弘光皇帝,他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不遗余力地伤害这个新生的政权上,直到这个小朝廷彻底完蛋。

这帮混蛋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侥幸,不晓得谨言慎行,反而煌煌然开朝组阁,皇帝忙着分封亲信,巩固权力,亲信瓜分权力,打击异己。弘光还一副中兴之主的鸟样,让我今日在书写这段历史时依然深深为他的狂妄愚蠢自大羞耻,哭笑不得!

李香君的生活并未因南明的建立而好转,反而坏了。自从侯方域走后她一直谨言慎行,闭门不出。这也没有帮她避过一些人的算计。当局势稍稍安定一点,已经东山再起的阮大铖,重拾起声色犬马的老勾当,他意欲讨好马士英,将李香君买来送给马士英的亲戚田仰做妾。

李香君生命中最激烈的一幕发生了。当说客来说亲,她痛骂逐走了说客。当田仰的花轿来到楼下,她一头碰得鲜血四溅,昏死在地。眼看出了人命,花轿也上不得了。田仰那边还不能得罪,李贞丽只好以身相替,冒名出嫁。

甲申十一月,李贞丽从良一个月,李香君卧病守楼。

一个欢场女子将日子过得和徽南的节妇一般了,在同行眼中她:“似一只雁失群,单宿水,独叫云,每夜里月明楼上度黄昏。洗粉黛,抛扇裙,罢笛管,歇喉唇,竟是长斋绣佛女尼身,怕落了风尘。”

她为此甘之如饴。这姿态足够美好,足以满足她精神上的洁癖,以供她日后回想群起来不自愧。她习惯给予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我是一个妓女,为了救赎我自己,我要比一般的女人有更高的道德操守。因此她循规蹈矩,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但她自是风尘中人,想拔脚而出,撇得干干净净,哪那么简单!李香君自己想必也是清楚的,因为不易,她道义上的坚持才显得可贵而有意义。

不管效果如何,结果如何。她对自己有了交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