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王妃不梳妆 > 第104章 尾声2

第104章 尾声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杜若离开的那日, 澜沧江上除了呼啸的风声和奔腾的浪声,最清晰的便是七七的呼喊声。

她原本在城楼上几欲跌出墙去,只因杜有恪一行强抱阻拦,方挣脱不开。

如今见她父亲归来, 众人也不再阻她, 由着她奔出城楼。

五岁的幼女, 自小在边关长大,这两年更是在肃杀中浸淫。宜平坊刺杀, 让她历了生死。荣昌的遇刺,让她亲眼看见死亡。

她,早已有了生死的概念。

她识得那艘艘船只高挂的旗帜,基本已经意识到, 这样的生离,与死别无异。

一路跌跌撞撞奔向江面,直入江中,从魏珣身侧渡过的时候,江水已经没过她肩膀,她却丝毫没有停下, 只朝着那天际尽头化成白点的影子奔去。

四下里水花涌溅, 魏珣一把将她从江水中托出, 双手举着,无声望着。

“我要娘亲, 爹爹!”

“我要娘亲!”

“她这样走了, 就回不来了!”

七七在魏珣双掌的钳制中拍打挣扎,嚎啕大哭,哭声散在江风中,原该被湮没吹散。但她却一声高过一声, 似要与风浪相抗争。

不知过了多久,孩子终于累得发不出声响,然一双同她母亲一样的杏眼却依旧倔强地盯着自己的父亲。

晨曦之晖落满江面,泛出点点金光。

魏珣在七七的眼眸中,看见自己,已经失尽神色。与江面闪烁的明芒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扯着嘴角笑了笑,一把将女儿搂进怀里,一步步往岸边走去。

他立在城楼的这头,抱着已经哭不动唯剩打颤的孩子。目光扫过诸人,有他的部下属臣,有她的手足至亲,个个皆受了伤。而耳畔处,一早拉开的战事还在继续,他不用回首督战也能知晓,若是再加那八万梁军压境,即便他此刻回来,亦不过同归赴死之态。

她,以与他几近死别的生离换得这里所有人的生机。

走的其所。

这是他仅剩的理智,然他的情感接受不了。

他挚爱的女子,他的发妻,带走了他全部的情感和对这世间的仁慈。

“阿蘅说,活着,或许还有相见之日。”杜有恪上前把话带给他。

魏珣抬眼看他,满目企盼、哀求。

这样的分别,她可有什么话,留给他。

杜有恪凝了半晌,“她说,有七七在,你不会有事。”

或许的重逢,唯一的血脉,是她留给他的希望与念想。

魏珣望着怀中的孩子,点点头,复又攒了笑意。

“你娘亲,会回来的。”

“我,会接她回来的。”

至此,他便只说了这么两句话。

明镜退兵的消息,传回邺都,皇城中的天子,有片刻的战栗。本是天衣无缝的计划,撤走策英军,由五国联军拖住魏珣,他趁机发兵临漳。

无论西林府军和明镜哪方胜利,他都是最大的赢家。其二者至最后定是人困马乏,他便可以一举控于掌中。

西林府军胜,若魏珣侥幸不死,他亦可以控制杜若和其女儿,魏珣一样只得俯首交出兵权。生死皆由他说了算。若是魏珣死,便更好不过。

假如是明镜胜,那么必是临漳城破,彼时他的策英军自可以一战,驱除外敌。至于魏珣,生死便已经毫无意义。

这般绝妙的计划,却不想出了个杜若。

力揽狂澜于既倒。

梁国有女君新立,说是遗失多年的明素女君之女,由明镜长公主于魏国寻得,认祖归宗,承继大统。

新君是谁,百姓不知,魏泷却已然明白。

总也撕破了脸,再难转圜,索性便散了声音出去。

昔有信王魏珣正妃,乃梁国继任女君,以色相诱之,使信王于生母亡而不归,为不孝;把持兵权不交,为不忠;与兄长反目,为不义。

以此话柄削弱魏珣威信,亦不算莫须有。

天下悠悠之口难控,总有人信得这样的话,由东到西,有北至南,所信之人不在少数。虽更多的人记得魏珣早年功勋,亦记得不久前的大汤山功绩,但有了这样的声音,信任和尊仰便总也没有过往那般纯粹。

而更多的则将这污水泼向昔年的信王妃,如今极南之地的梁国女君。

魏珣如何不知这些声音,却仿若未闻,他的话越来越少,眸光越来越冷,紫英殿中沙盘图罗列,大魏各地城防图高悬。

一月过去,策英军仍旧奉皇命进攻。虽说有十万之多,然如今城中守军四万余人,又因魏珣坐镇,鼓舞士气,城池守得固若金汤。

又半月,大汤山处断后的五万西林府军摆脱五国联军的纠缠,赶至临漳,内外合应。魏珣反客为主,率先吹响进军号。

彼时是永康十三年十月初八,这一日,临漳城中的百姓,当永生难忘。

那个年少定江山的统帅,在静默了多年后,再次手持长剑,一马当先,奋勇杀敌。他杀人如削泥,砍人如切瓜,刀剑掠过处血肉飞溅,铁蹄所踏地白骨累起。

因主帅如此,座下将领,手下兵甲,亦个个悍不惧死,杀敌如狂。仅七日,便破开策英军的围城之势。

策英军死伤过三万,退出三十里以待皇命。

魏珣并未乘胜追击,亦未直接北上,只仍守在临漳城中,与策英军成僵持之态。

诸将不解,他亦无话。

一月后,先前接令的东、西两境西林府军至,如此内外共计三十万西林府军。

魏珣方下了第二道军令,却让所有人倒抽一口凉气。既不是剿灭剩余的策英军,亦不是北上争夺帝位。

他传令杜直谅与杜怀谷统领十万西林府军,抄近路越过百里沙漠陈兵于梁国都城一百里处。

梁国内乱久矣,明镜所要不过权力,其他权贵乃是不服她上位,如此帝女归来,遂成平衡之态。

各方虽暗潮汹涌,却唯有一处,目标一致,便是需帝女坐其位。

故而,魏珣此举当是对整个梁国宗室的警告。无论他们内部如何相争,王座之上的人或为棋子,或为傀儡,他带不走,他们亦碰不得。

否则,便是玉石俱焚。

于此同时,他的千机阁,杜若的暗子营随军南去,刺探梁国皇宫内的消息。已备他日接应。

杜有恪望着南进的十万大军,握紧魏珣肩膀,“如今局势,阿蘅留在那,未必不是好事。”

如今局势——

魏珣望着十二月的天空,阴霾而沉郁。除了临漳之地,魏国上下对杜若的流言越来越多,从说她狐媚惑主,说到她祸国殃民。

更有说法,言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得杜氏收养栽培,却反手害死杜广临和荣昌大长公主。

杜广临功名在前,荣昌护国在后,于魏国子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此,即便魏珣能从梁国带走杜若,魏氏天下亦容不下他们。

杀人诛心,帝王好谋算。先是以此减他威望,如今又想借此磨他心志。

只是,他活了两世,还有何苦难是未历的,亦或者还什么心志是可被磨灭的。

魏珣尤觉可笑,这世间,已经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失去的了!

转年四月,立时小半年,魏珣拒不受降,不接降书,临漳之地十万策英军全部被灭,临漳之乱结束。

*

星空下,魏珣隔江遥望,搂爱女枯坐一夜。

翌日,魏珣携女,率二十万大军北上邺都。

行军快而急,不过十余日,便已经踏入北境,于京畿五十里外扎营。

随行一路的属臣将领,皆以为他是为了皇位而去,却谁也不曾料到,此去竟是为了勤王救驾。

京畿皇城,被五国联军二十万兵甲包围,北境各城被敌军占领驻守,此态已有数月之久。

原是当日,虽因明镜诱导,然明镜退兵后,五国联军攻破北境重重关卡,兵临邺都。五小国,从未想到会有此战绩,便也不愿再听从明镜指挥,只在此攻城,妄想吞下这百年富饶之地。

皇城之中的天子,并不善战,以宗亲下三部策英军,并城防禁军,相抗至今,不过三月已是强虏之末,国破在即。

魏珣下令进攻的第一日,收兵之后,营帐内,唯剩杜有恪和他两人。

杜有恪挥拳将他打翻在地,揪其衣领质问,“于私,若无他卑鄙,阿蘅何至于一人独奔千里之外;于公,若无他猜忌,哪来大汤山之患,哪来今日的兵临城下?”

“你有心勤王,何不取而代之?安了天下,止了流言,迎阿蘅回家。”

魏珣起身,擦去唇边血迹,问道,“天子守国门,乱臣夺君位,再迎她国之女?”

“平天下易,定人心难。阿蘅若有归来之日,必享太平盛世。”

杜有恪松开衣襟,额首扶肩。

这一战,魏珣在外围,配合内围的策英军,打了近两年。

相比临漳城中靠近边关,看多了战争的百姓,北境之地的民众虽历了五国破城之战,但到底未曾见到真正的铁骑踏血。

北境城池转眼易主,无论那五国的敌军守将如何求饶称降,西林府军皆不接受。或烧杀坑埋,或乱箭射杀,或战马践踏拖死,无一生还。

赤血千里,哀鸿遍野,却皆为异族之白骨血肉。

在六百多个日夜不停的刀枪剑戟的撞击声中,马嘶鼓振的怒吼声中,北境三十四城的百姓对那个西林府军的主帅且敬且畏。

敬他夺回城池,不辱国体;畏他嗜血生杀,冷酷无情。

*

永康十六年秋,五国联军败,四十万兵甲所剩不过五万,四处逃窜。

魏珣率西林府军从邺都城门踏入。银晃晃的大军,如一道江流缓缓进入,转道朱雀长街,往皇宫安合门去。

踏雪马上,魏珣一手持长剑,一手抱七七。除了偶尔看向女儿时,他眸光会聚起一点神采。其余时候,无论何物何声,仿若都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