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隋朝那些事儿 > 第1章 正说大隋

第1章 正说大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当中,唐代绝对是最璀璨的明珠,这个时代创造出来的文化以及经济盛况是有高度的代表性。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在看到事物光鲜亮丽的同时,不能忘记它成长经历以及它的支持者。唐之所以能成为盛极一时的明星朝代,离不开的自然是它的引领者——大隋。隋朝和唐朝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为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隋炀帝和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姨表亲,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她们姐妹俩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在我国有句谚语:姨表亲,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两个朝代的皇帝不仅血脉相连。并且这两个朝代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也都是藕断丝连……可以说,唐朝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隋文帝创建的那些优秀制度,李世民才开创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贞观之治。

我们太多人对大唐盛世可谓是耳熟能详,对大隋王朝却是知之甚少。可能是因为他存在的时间太短的缘故吧,大隋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那么多辉煌,并且在他快速达到巅峰以后又迅速走向灭亡,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去学习。让我们通过深入了解隋炀帝的悲惨人生,知道一个超级富二代是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他老爸隋文帝留给他的那么大的家业折腾殆尽,最后让自己背上独夫民贼的骂名,落得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从而让今天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管理挫折,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将挫折转化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精神食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真实的大隋,熟记这段儿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高光时刻。

隋文帝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中国,开皇九年隋文帝平定了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全国,这也是自秦朝以后中国的第二次大统一。这次统一,不光是标志着南北重新合二为一,而且还标志着北方从永嘉之乱开始,将近三百年的民族融合最终完成。这次统一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夷夏”的大统一,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基础。这样具有最大的深度和广度的统一,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这个意义确实是太大了。

隋朝在政治上最大的贡献是,隋文帝创建的三省六部制,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分散了丞相与中央部门的权利,将“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互相牵制和监督,大大提高了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最重大的改革,在我国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隋朝在文化上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科举制在中国的寒门弟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向政治舞台,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冲破了当时关陇贵族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隋朝在法律上的贡献是隋文帝创建的《开皇律》。隋文帝认为重新统一的国家需要用法律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于是《开皇律》便应运而生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熟知的“十恶不赦”就是出自隋朝的《开皇律》。有学者认为《开皇律》奠定了东方法条的基础,在整个人类的法制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那个年代,隋文帝就能健全法制,并实施依法治国,不得不说隋文帝的治国理念确实高人一等。毫不夸张地讲,他推行的依法治国理念,以及他创建的《开皇律》,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欧洲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时曾说过,虽然我在军事上失败了,单凭我著作的《拿破仑法典》,就足可让全世界人民永远敬仰我。所以就单凭《开皇律》这一项,隋文帝在中国所有的古代帝王中,完全可以称得上“男博腕”。李世民几乎是完全继承了隋文帝创建的《开皇律》,并且一直到了清朝,国家制定在法律时还大量沿用《开皇律》的版本。

隋朝在军事上做的大贡献是将府兵制进一步完善,府兵制是西魏时期创建的古代兵制之一,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的时候军训,战时从军打仗。前期的府兵制弊端众多,容易出现带兵的将领权利过大,影响皇权。隋文帝针对这些弊端,进行了大量改进,在原有“兵农合一”的基础上,采取“兵将分离”的方针,这样就有效地削弱了边疆将领的权利,集中了皇权。同时国家还定期对边疆的将领进行轮换,防止其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值守,而成为霸居一方的土皇帝。我国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推行的屯垦戍边政策,和当时的府兵制极其相似,可见府兵制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之大。

隋文帝在外交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就是让中原地区又重新成为东亚地区的新霸主。隋文帝推行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外交方针,对于全人类的外交工作而言,都是教科书般的存在意义。法国的汉语学家沙畹曾说过“中国始终用其远攻近交,离强合弱之政策,是为妨碍突厥,建设一持久帝国之要因,设无此种反间政策,突厥之国势不难推想得之”大致意思是隋文帝采取的智取为主,力取为辅,离强合弱的战略。在外交上不盲目迷信武力,重视智力比拼,重视结交盟友是中原的优势,隋文帝能够认清这种形势,这就是伟大的政治智慧,是全世界的外交智慧的结晶。隋文帝的外交政策被世界各国学习和争相效仿。试看今日某西方某大国推行的外交政策及霸权主义,不正是效仿隋文帝推行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外交政策,西方某大国通过扶持和联合它的盟友国,挑唆它们同自己仇视的国家不断发动武力冲突,自己则稳坐钓鱼台,坐收渔翁之利……

隋朝还有个大贡献就是隋炀帝时期修建大运河,成功让中国的物资通过便利的水路实现互通,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东部诸地开始纷纷独立,他们就不再给中央输送供赋了。江南大量的粮食和生活物资,正是通过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运到了长安,才让李唐王朝又硬撑了一百五十年。所以唐朝后期的人们对大运河的功绩一直是赞不绝口,并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唐朝诗人皮日休曾有诗为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大致意思是如果不是隋炀帝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他修建的大运河是完全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媲美的。

隋朝还为唐朝积累下了大量的经济财富,隋文帝派官员走到每家每户进行“人口普查”,目的是要严厉整治逃税,漏税的情况,这样税收收入也跟着飞速上涨。尽管朝廷财富充盈,隋朝的两任皇帝对百姓相当抠门。当好多地方出现灾情时,政府就是不舍的开仓放粮,致使灾区大量的百姓饿死。朝廷的财富以及国有粮仓越积越多,每年饿死的百姓也越来越多。李世民曾说:隋朝国家粮仓囤积的粮食足够唐朝所有的百姓吃五六十年,隋朝囤积的大量粮食,被起义军占领后。起义军开仓放粮,在百姓中积累了更好的声望,同时招来了更多的流民加入起义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朝两任皇帝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大量粮食,全存放在国家粮仓里,自己都没舍得用,反而尽为起义军和取代自己唐朝做了嫁衣裳。可谓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好多人都很疑惑,隋朝有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就迅速灭亡了。主要是隋炀帝过于急功近利,只想在他的有生之年创建比秦皇汉武还要大的功劳。贪婪的两任隋朝皇帝为了实现国富,不惜与民争利,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梦想,广征劳役,鱼肉百姓。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开始了一个大工程接着另一个大工程,整的老百姓是苦不堪言,生不如死。

隋炀帝的第一个大工程是修运河,从客观角度来看,大运河的修建,确实能促进南北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隋朝对江南地区的统治。单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隋炀帝对百姓惨无人道的无情压迫。大运河就像是被无数苦不堪言的百姓用鲜血灌满的。修建运河的时候,朝廷因劳力不足,又急于赶工,甚至征发妇女前去劳役,可见百姓在隋炀帝心中,根本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为了满足他的各种愿望的奴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