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隋朝那些事儿 > 第6章 屯垦戍边

第6章 屯垦戍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前面讲过达奚长茹率两千兵力,成功击退突厥十万铁骑,杀死突厥士兵一万多人,如此壮举令隋文帝深受感动,深受震撼,对这支分队进行通令嘉奖,从物质到精神上大力嘉奖这支英雄群体。

隋文帝下诏书说:突厥人猖狂,动不动就侵犯边塞。像犬羊那么多,弥漫了整个山岭原野。但达奚长茹受人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率领的人马很少,差不多只有突厥人的百分之一。他日以继夜,四面抗敌。共打了十四仗,所向必克。暂未被杀的,丢了魂似的逃去了。如非达奚长茹英勇分发,对国家有很深的感情,士卒又服从命令,怎能以少破众,像这样伟大?一说到达奚长茹的功勋,应该授他高官厚禄,可授上柱国,令受他一子为官。其战亡的将士,都追赠官三级,让他们的子孙承袭。

隋文帝自己生活非常节俭,但是他赏起功臣来却是毫不手软。致使大隋出现了战功卓著的将领,过着比皇帝还奢华富裕的生活!

达奚长茹的府邸宽阔壮丽,气质恢宏。庭院内山水长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所到之处,初出柳坞,乍到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渡回廊。府内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单就这次封赏就塞满了他家的小金库,因为在此次战斗中,达奚长茹身受五处重伤,便一直在家调养。隋文帝每天都派人过来探寻,同时不忘送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安慰。二皇子杨广出使西部突厥归来,带回的吐鲁番葡萄,哈密瓜,隋文帝自己还没顾得尝上一口,便率先送到了达奚长茹的餐桌上。沐浴皇恩的达奚长茹自然是感激涕零,在家养伤之时,还不忘国家大事。

达奚长茹妻妾成群,唯独对夫人李氏宠爱有加,李氏也是出自名门望族,不仅长得如花似玉,且自幼饱读诗书,达奚长茹常年行军在外,夫人就在家做他的贤内助。这次因为在家养伤,达奚长茹才有机会居家数月,夫人李氏常伴身边,照顾的无微不至。铮铮铁骨的男子汉,也有他的侠骨柔情。这天李氏将洗好的葡萄送到他面前,达奚长茹故意轻轻抬了一下儿裹着厚厚白布的双臂。李氏立马心领神会,摘了一颗葡萄轻轻送到达奚长茹的口里,他用牙齿轻轻含住葡萄的同时,还不忘调皮的轻轻咬了一下儿夫人的指尖。立时羞得夫人满脸通红。达奚长茹口里吃着甜美的葡萄,看着夫人娇羞俊美的脸庞心里更是比蜜还甜……

达奚长茹很清楚自己不过是一介武夫,于是每每遇到有重要的事情都要和满腹经纶的李氏商议,听取他的建议。正是李氏提出的好主张,才使他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朝堂上也颇受隋文帝赏识。卧床在家的达奚长茹,一直在思考者如何向隋文帝提重建府兵制的提议,这么多天来他思虑万千,绞尽脑汁还是没能理出头绪,便想听听夫人的意见,于是他让侍朴全部退下。

“咱家的受皇帝的封赏已经够多了,现在唯一希望的是和我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士也应好好得到安置。国家每次击退突厥,收复的实地大部分落入关陇贵族的手里,国家和老百姓总是得不到多大好处。我想让当今皇帝在边城重建府兵制,把收复的土地奖赏给立功的士兵,让他们在边境成家立业。这样他们就可以平时种地养家,遇到突厥来袭,就组织起来,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达奚长茹先提出自己的想法。

李氏双眉微蹙,思绪片刻说到:“想法很好,府兵制如果真的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对国家对百姓都有利。北魏建立府兵制以来,最大的弊端就是国家对边疆将领的管辖鞭长莫及,致使他们权利过大,威胁了皇权……”

达奚长茹看夫人一下儿便点到了要点,佩服的点了点头,用满是期待的眼神盯着夫人,希望他能找出万全之策。

李氏缓缓站起身,一边飞速的思考着,一边在屋里来回渡着步,过了半晌她坐回达奚长茹塌边:“如今的皇帝是从他外孙手里抢来的皇位,这样上位的帝王最怕将士效仿他的做法,从而夺了他的天下,所以他最忌手握兵权的将领势力独大……要想让国家重建府兵制,就要先消除皇帝的所有顾虑……”

她看到达奚长茹点了点头,便继续讲到:“以往府兵制最大的弊端是兵权和土地使用权都掌握在那些边疆将领手中。掌握了土地使用权就等于掌控了士兵的命脉,为了活下去,那些屯垦戍边的士兵就必须对他唯命是从。国家要想有效的控制驻扎边疆的将领,就应该牢牢把兵权和土地使用权掌握在皇家手里……”

一语点醒梦中人,达奚长茹激动得如获至宝,用别样的眼神欣赏着眼前貌美如花的夫人。李氏俊俏的脸庞再次微红,继续讲到:“那就不让将领掌握土地使用权,让屯垦戍边的战士直接受当地的政府管辖,土地使用权掌握在当地政府手里。只有遇到战争时,所有戍边的士卒才接受驻扎边疆的将领的领导。让屯垦戍边的战士接受双重领导,才能避免对一方过于依赖,既有充分的自由,所担的责任一点也不少,这样对国对民都有利。”

如获至宝的达奚长茹激动的竟忘了自己身上的伤口,一下子便从塌上站了起来,立马便疼的龇牙咧嘴。李氏赶忙赶过去,心疼的责怪他:“都是当爷爷的人了,怎么还像个长不大孩子!”便赶忙服侍他继续躺下:“如果你给皇上上书,到时候定会让你牵头实施,你要提前准备好合适的得力助手,祝你一臂之力。这么大的事儿,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身在朝堂,一定要时时处处懂得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三年后你定要主动要求调到其他地方任职……”她意味深长的看了看达奚长茹,他也自然心有灵犀一点通,深深点了点头。然后把准备重用李富贵的想法及理由全告诉了李氏。她满意的点了点头:“年轻人有闯劲,也容易闯祸,一定要多加管教和约束,多加敲打和锤炼……”

达奚长茹由李氏执笔,将重建府兵制的细节条陈整理好,养好伤后便立马当面呈给了隋文帝,隋文帝阅后大为赞赏,果然让达奚长茹进驻弘化城,组织大力实施府兵制。

达奚长茹招来李富贵商议:“我想拿弘化城周边荒废的土地为试点,让参加此次战斗的士兵做各地的首领。”

李富贵稍加思索便说道“人各有志,此次皇帝给我们的奖赏颇丰,足够大家后半辈子衣食无忧。农人大多是小富即安,立功的士兵在老家都赏的有土地,再说此次他们付完兵役就可以回家了。对于农家人来说‘穷家难舍’,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更不愿再背井离乡到外地生活。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想让他们留下来,在这里分到的土地至少是老家的五倍,同时给他们建好住所,做好安置……”

达奚长茹便招募农夫每隔五十里地建一个村舍,同时每隔五里地建一座烽火台。栽好梧桐树,准备引来金凤凰。

一切准备就绪,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的屯垦戍边的人也陆续到位。大家领上新农具,住上新房子,入了新户口,在自家的土地上种上新希望,一家人快快乐乐的开启了“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幸福生活。

农忙之时,一家人拿起农具修理地球。农忙过后,李富贵就将成年男士组织起来练习骑马射箭。每隔数月便点燃烽火台,将各村落的人组织起来来个军事大演习。

又是一年秋收季,突厥一支上百人组成的分队,和往年一样又全副武装前来大隋“收庄稼”了。烽火台狼烟四起,接到信号大家迅速操气武器,骑上军马集结起来,脚下是自家的土地,身后是最亲的家人。无需多言,没有理由,每个人都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他们要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他们都清楚这道长城被突破后的严重后果,他们无路可退,只有拼死一搏。

另一边的突厥人每次入侵中原,不过是为了抢些庄稼,顺便再掳走些妇女,解决自己的单身问题。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只是为了要钱、要物、还要人,没有必要把命留在这里。突厥士兵其实都是些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欺负赤手空拳的老百姓时,英勇无比。现在边疆全驻扎着屯垦戍边将士,现在每次出来都是刚一踏入中原的大门,便会遇到组织有序的武装,杀气腾腾的士兵。他们明白,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整上几辆车,再约上一些人,就能组上一个旅游团到中原来个一日游,顺便再捡点漏了……

几年下来大隋国库收入增加,军费开支减少,屯垦戍边的士卒安居乐业。边疆到处展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突厥人只能是临渊羡鱼,再也不敢再轻易进犯中原了。

立的战功多了,受到的奖赏多了,听到的赞誉多了,过上幸福生活的李富贵也开始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天临村的一位姑娘在河边洗衣服时,不慎失足落水,不会游泳的她便大声呼救起来。当时正在地里劳作的李富贵闻声赶来,见状便毫不犹豫的跳入水中将姑娘救起,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来到岸上,李富贵穆然低头,发现怀中抱着的美女,如梨花带雨般千娇百媚,又若出水芙蓉般楚楚动人,此情此景,即使是铮铮铁骨,也会瞬间化为绕指柔。顿时爱恋之心油然而生,便想纳姑娘小妾,于是趁机表白,姑娘也想以身相许。郎有情,女有意,看上去水到渠成的美好姻缘,却遭到女孩儿父母的反对。李富贵多次请人前去保媒,无奈女方父母态度坚定,派谁去都不好使,就是不接受这门亲事,虽然女孩儿也对父母好言相劝,无奈当时儿女的婚姻完全由父母做主。有一次李富贵借着几分醉意,在手下士卒的再三怂恿下,竟闯到女孩儿家里,抢走女孩儿,强行纳为小妾。

女孩儿的父亲多次到弘化城告状,官府知道李富贵背景强大,再加上他军功颇多,名望甚好,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拖就拖。过了大半年,性格倔强的老农看到当地政府是指望不上了,不肯妥协的他,便不远千里的来到大兴城告起了御状。

收到状纸的隋文帝,看到老农告的是戍边的一名军官,再加上每次达奚长茹回京述职时,多次在他面前提到李富贵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隋文帝想想大隋自重建府兵制以来,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在处理这件事上也就慎重起来。他先让人安顿好老农,打算找个时机亲自会见一下儿他。隋文帝先安排人带着他来了个大兴城三日游,让他先开阔一下儿眼界。自幼生活在边疆农村的老农,哪见过如此阵仗,被京城的繁华震撼了。再加上每天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受宠若惊的老农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了。

看时机成熟,为了不让他心理受压抑,隋文帝便一身轻装会见他。隋文帝耐心的对他说:“你家是弘化的,那里是国家的边境,你在那里生活多年,我想问一下,前些年你们那里是不是每年遭受一次或多次突厥人打劫?野蛮的突厥人所到之处是不是见粮抢粮,遇人抢人?”

老农看隋文帝说的是实情,便点了点头。

隋文帝继续问到:“这几年边疆稳定,是不是再也没有突厥人到你们那里侵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