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隋朝那些事儿 > 第16章 东宫失宠

第16章 东宫失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隋文帝雄才大略,他在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他统治的时期被世人尊称为开皇之治。隋文帝是个开创型皇帝,他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为国家建设搭好了框架,为后人铺好了路,引好了渠,为后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按道理说,凭着隋文帝创下的的巨大成就,他的接班人即便是选择了躺平,只要还按着隋文帝治国策略的大方向走,完全可以之治这个荣誉称号传承下去。隋文帝需要的是像文帝和景帝那样守城型的接班人,而他却偏偏选择了激进形的继承者。前人将根基打好了,后人在上面建大厦,这时候就要提现“稳”了,如果他的继承者一心想创造比他老爹更辉煌的业绩,上层建的越高,地基就会不堪重负,雄伟的殿宇便会瞬间崩塌。

事业有成的人在选择接班人时,总希望他的后人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创造比他还辉煌的业绩,然而往往是事与愿违。列宁曾说过,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样方向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兴衰就在一瞬间,隋文帝选错了接班人,是他创造的伟大基业崩塌的直接原因。

其实隋文帝开创的盛世基业不可能长久这个问题,他手下的大臣房玄龄父子早就看出来了,这两张乌鸦嘴曾说过:隋文帝猜忌多疑,待人刻薄。太子为人忠厚,而他的其他皇子又娇奢成性,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到时候他们兄弟之间一定会出现内斗,从而对国家不利,导致大厦倾塌……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隋文帝不但没有发现潜在的问题,反而在自认为的良好局面中沾沾自喜。《隋书·杨勇传》曾记载隋文帝曾说过的一段话:以前的皇帝大都宠爱他的妃嫔,因为爱屋及乌,就会废除原太子,推立他宠爱的妃子所生的皇子子为太子。我没有其他姬嫔,我的五个皇子都是一母同胞,那可是真真正正的亲兄弟啊。可以说以往的帝王大多是因为宠爱妃嫔,导致其他皇子愤恨,从而引发骨肉相残,是他们亡国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至高无上的权利的巨大诱惑面前,亲情又算的上什么。如果一旦发生争斗,他们对待外人可能会手下留情,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必定是痛下杀手,不留后路。太子杨勇是在开皇元年就被封为太子的,在他担任太子期间一直是中规中矩,可以说是个合适的接班人。杨勇作为长子,一出生就与政治前途绑在了一起。隋文帝在准备篡位的时候,就认命杨勇为东京小冢宰,替他镇守洛阳。就在杨坚开始实施篡位儿的时候,又把杨勇调回长安,让他担任禁军首领,为他成功当上皇帝保驾护航。可以说杨勇为杨坚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也使他顺理成章的在建国的第一年,被隋文帝立为太子,作为他的法定接班人。

隋文帝对于杨勇也是重点培养,国家的一些重要大事都让他参与决策。杨勇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处理北齐遗民这件事儿。隋朝之前是有北周和北齐组成的,北周发展比较落后,政府管理比较严,所以人民除了种地就是当兵,很少有人从事第三种职业。北齐经济发展则比北周好的多,社会管理相对比较松弛。好多人就脱离了土地,成为了工商业者。这些人在隋文帝眼里他们就不是什么好人了,他看到这些人整天游手好闲,那可就是不务正业了,于是隋文帝总担心这些人有一天会聚众闹事。于是隋文帝就想把这些人全迁到北方边境,让他们全部到那里去戍边,其实是打算将这些人全部整体流放。如果隋文帝这样干,那些山东的北齐遗民,一定会乱作一团,整个山东将会出现和江南一样的叛乱。

杨勇这时候就站出来说话了:移风易俗是个漫长的过程,操之过急恐引起民变。隋文帝一听,感觉太子讲的很有道理,也就取消了让这些人到北方戍边的打算,这样这些人就算躲过了一劫。从对待这件事儿上可以看出,杨勇在治国理政上还是很有一套的,甚至有时候还超过了隋文帝。隋文帝本身就行伍出身,对待异己分子,往往是简单粗暴,独断专行,可以说是一种武治模式。而太子杨勇则更注重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他采取的实际是一种文治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不能说谁好谁坏,对于一个创业皇帝,杨坚雷厉风行,当然没有错。当国家步如稳定发展的局势时,作为一名守成的皇帝就应该采用相对温和的文治了。历史上对杨勇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隋书·杨勇传》曾这样描述杨勇:杨勇非常爱读书,精于诗词歌赋,性格仁和宽厚,这是非常符合一名守成皇帝的性格的。在建国初期,隋文帝对太子杨勇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到了开皇中期太子杨勇便逐渐失宠了,并且是既失宠于父,又失宠于母。

隋文帝是个非常节俭的人,当了皇帝以后依然十分节俭,节俭到每一顿饭只吃一道荤菜,身上穿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是当了皇帝还继续保持革命本色,确实很难得。对于太子杨勇可就完全不同了,他成长的年代,正是国库的钱财多的库房都存不下的大好时期,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可比他爸爸要高的多。有一次杨勇曾想用金银装饰一面来自蜀地的铠甲,杨坚一听说马上就不高兴了,他就训斥杨勇:铠甲是用来护身的,你把这东西搞的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接着又对杨勇唠叨起来: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哪位喜欢过奢侈□□的生活的帝王,能将国家治理长久的。你作为太子要将简约作为大事重视起来,我作为皇帝,经常把自己以前穿的旧衣服拿出来翻看,那是为了始终提醒自己,要过得惯艰苦的生活。你作为皇太子,我就把我以前佩戴过的一把旧刀赐给你,你也要经常拿出来看,用来警惕自己,永远要保持节俭的习惯。总体来说杨坚培养培养儿子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并没有错。两个人生长的时代不同,生活观念不同,对待勤俭节约把我的度也就不同,这个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没有错,可是正是因为如何对待节俭这个问题,父子俩就开始有分歧了。

在古代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长。也就表示着阳气一天比一天旺盛,阳气可是代表王气,所以朝廷的文武百官会在这一天集体朝觐皇帝。太子是储君,群臣朝觐完皇帝,按照当时的惯例,就要去集体朝觐太子。杨勇这一天非常高兴,穿上礼服,还在东宫凑起了礼乐,他自己大模大样的面南而坐,高兴的接受着文武百官的集体朝觐。本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这么干的,可以说算不上大事。可在这一年隋文帝可就不高兴了,他就问当时的礼官:听说你们昨天都去集体朝觐太子了,这是什么礼节啊?

礼官便答到:群臣集体朝觐皇帝叫朝,朝觐太子叫贺。

隋文帝便说:既然朝觐太子叫贺,那就应该是谁愿意去贺谁就去,我怎么听说是文武百官排着班去祝贺了。并且他还奏着乐,穿着礼服,搞的比我还排场,这可就不符合礼数了。

隋文帝对此还特意下了道敕书:礼数的差别,是区分君和臣身份地位不同。皇太子虽然是储君,毕竟还在那里储着呢,他可还是臣子。以后冬至那一天,所有人集体朝觐太子的礼数就从此取消了吧。当时隋文帝心里就在想:太子是不是想提前继承自己的皇位,现在就提前过下儿当皇帝的瘾。隋文帝本来就是从别人手里篡夺来的天下,因此他一生,最怕的就是别人学他,将他的江山从他手里抢走。这个时候,太子竟敢公然挑战他的权威,触碰到心里的那道红线,便彻底激怒了隋文帝,从此杨勇就在他父亲隋文帝这里彻底失宠了。

杨勇的母亲独孤皇后,在杨勇当上太子之前就给他娶了个媳妇元氏,元氏的父亲原是北周皇族,又是隋朝的一名武将,可以说两个人是门当户对。可能因为元氏出身皇族,又是武将之女,致使她的性格是刚强有余,温柔不足,绝对不是太子杨勇喜欢的范儿。元氏的性格其实和独孤皇后很像,杨勇不喜欢她,就把他冷落一边了。杨勇还经常跟他叔叔抱怨:母后不给我娶个好媳妇,真真的可恨。

杨勇喜欢的女人还真不少,光孩子就生了十个。她最喜欢的人是一个姓云的姑娘,她的父亲叫云定兴,是个小手艺人,手艺人在当时的地位非常低。云定兴心灵手巧,他设计出来的马鞍,第二天马上就会成为全京城的流行款。他如果设计一套衣服,大户人家的公子便会全部换成他设计的那个款式到大街上显摆……这样的人带出来的女儿自然是小鸟依人,通情达理。太子杨勇经常偷偷溜出宫去和她私会,就这样,杨勇在他原配夫人身上得不到的生活乐趣,在这个姓云的姑娘身上给全找回来了。不久云姑娘就给他生了一个孩子,有了孩子自然就不能再住在外面了,杨勇便将云姑娘接近了宫里,这样他母亲给他找的原配夫人元氏就被他彻底失宠了。其实杨勇的这种行为在那个时候也不算出格,但是可把他的母亲独孤皇后给彻底得罪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