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隋朝那些事儿 > 第25章 降服西域

第25章 降服西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隋炀帝在出巡塞北草原不久,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大隋的西部,那里有着广袤的土地和许多擅长经商的民族。西域是传统的丝绸之路延伸的方向,汉武帝曾经把汉朝的势力发展到这片土地上,后来汉朝逐渐衰落了。再接着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自顾不暇,也就没有办法再顾及西域了。隋炀帝雄才大略,自比汉武帝,所以他也是一心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盛世,重现汉朝当年的绘画。这样一来西域就重新进入他的视野,成为他经营的下一个目标。

隋炀帝这次经略西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叫裴矩的大臣协助乃至推动的结果。裴矩本来是北齐人,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大贵族出身。裴矩自幼父母双亡,他小时候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所以他每天就是三更火五更鸡,跟一般的书生没啥区别。后来得到他的一个叔叔的点拨:如果日后你还想当官,建功立业的话,那就不能是只会读书,你还要关心一些现实事物。他的这个叔叔绝对也是个高人,那个年代就能把马克思的理论联系实际给搬出来了。裴矩一听到这个点拨,很受启发,从此就不光要念书了,还开始留心政治。有了文化底蕴,再加上关心时局。当然他的仕途就很顺利,很快就成长为了一个文人形官员,更难的是他和一般的文人形官员不一样,他身上还有一股侠气。

隋文帝平了江南之后,让裴矩去巡行江南,就在裴矩还没动身的时候,江南就出大事儿了,也就是在开皇十年,江南全境皆反。这样就把岭南的路也给掐断了。当时隋文帝本人都觉得裴矩暂时是没法去了,就让他等事态平息后再说。裴矩便回答说:国家乱了,正是用人之际,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缩呢?

所以他还是坚持出发,义无反顾的就上路了。等他到了岭南之后,时局就更乱了,不仅江南反了,就连岭南也反了。并且叛军把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给包围了。当时的叛军可是兵强马壮,裴矩手下只有沿途收拢的三千老弱病残,这可是显然势力不均,寡不敌众。

裴矩面对这么多叛军,他是一点儿也不畏惧,带着他手下的三千老弱病残士兵就冲过去了。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叛军一看这些人全都是不要命的,居然就不战而退,自行解围走了。一个文士出身的官员,居然在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能打仗,敢打仗,确实让人佩服。

从这件事儿可以看出裴矩是一个既有文人情怀,又有豪侠气息的文士。同时他还是一个不甘平庸,敢于冒险,一心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他的这个性格其实跟隋炀帝是有点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隋炀帝对他也很是欣赏。所以等他当上皇帝之后,就任命裴矩为吏部侍郎,把他派到了西边的张掖,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张掖,让他主管西域胡商和中原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隋炀帝绝对是有识人之明的,正是他的这一任命,成就了隋炀帝时期最大的外交家——裴矩。裴矩被称为是隋炀帝时代的张骞,可以说他的功劳完全不在张骞之下。严格来说,他比汉代的张骞更胜一筹。他是没有踏入西域一步,便将西域的人情风貌,山川地形全部了如指掌。正是通过裴矩的努力,才让隋炀帝进一步了解西域,并且产生了经略西域的思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隋炀帝是让裴矩去监管胡商贸易的,如果是换做一般人去,他只用将□□和税收两件事儿做好就算是尽职尽责了。可人家裴矩到了之后,把他本职工作干好之余,还干了一件大事儿。

他在工作闲暇之余,就主动找那些西域来的商人聊天儿。只要是从西域来一批人,他都要亲自接见。他就跟人家聊三个方面儿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儿就是问他是来自哪个国家,是走哪条道来到我们这里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聊他们国家的山川地貌,并且还有什么独特的土特产,包括他们国家的军事实力和边防部署。第三个问题就是他们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国王和王后的出身等情况,把人家的国事了解的是一清二楚。裴矩这一番操作可谓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裴矩正是通过这种简单实惠的闲聊,他就把西域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所知所闻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西域图记》,然后就把它进献给了隋炀帝。

这本书有两部分主题内容,第一部分记载了他所了解的西域的四十四个城邦国家的山川地貌,人口物产。第二部分内容还附上了一幅详细的地图,把西域各国相对于隋朝的方位,还有距离的远近全都标识出来了。最重要的是他还标明了这些西域国家通往敦煌的三条主要道路。

第一条道路叫北道,又可以叫做伊吾道,就是从敦煌直奔伊吾,也就是今天的哈密。到了伊吾之后就走天山北路,经过中亚草原,然后一直可以到达东罗马帝国。第二条叫做中路,又叫做高昌路,就是从敦煌出发,直奔高昌,也就是今天的吐鲁番。到了高昌之后,走天山南路,也就是塔里木盆地的北垣,然后一直往西,最终可以到达波斯湾。第三条叫做南路,又叫鄯善道,还是从敦煌出发,到了鄯善之后,再走塔里木盆地南垣,最终可以到达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这三条路实际上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

裴矩献过书后,还亲自对隋炀帝讲道:以我们国家今天的实力,要想并吞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其实没有问题,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小国家也非常想归顺我们。那为什么他们一直不派使者来朝贡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小政权都受制于两个大的政权。这两个大的政权一个是西突厥,另一个就是吐谷浑。

西突厥和吐谷浑就挡在我们国家和西域之间,这两个国家就仗着地理优势,控制这些小国家,每年跟他们征收重税。这些小国家也是苦不堪言,他们也很想投奔我们。所以陛下您只要派使者安抚这些西域小国,向他们亮明我们的态度,并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收容他们,然后再拔掉联通西域和中原的两大障碍。这两颗钉子就是西突厥和吐谷浑,那我们就可以实现对西域的控制了,从而重新打通西行的道路。

隋炀帝听了裴矩的一席话,自然是心潮澎湃。在整个朝堂之上,别的大臣都整天劝他不要瞎折腾,不要搞大工程建设,只有裴矩才是他的唯一知己,也只有他才理解他的雄心。隋炀帝当场就赐给了裴矩五百匹绢帛,并亲切的把他拉到了自己的御座旁边,跟他详细的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

裴矩自然也是非常高兴,就进一步跟隋炀帝讲:西域这些国家其实都是商业民族,他们很会做生意,所以手中有珍宝无数。只要咱们干掉吐谷浑和西突厥,打通这条商路的话,对咱们大隋不仅仅有政治上的好处,对经济上的好处也是很大的。

隋炀帝一听这些,心里就更高兴了,便把他提拔为黄门侍郎,其实也就是进入宰相行列了,同时把经略西域的任务交给了他。

裴矩本身的工作就是监管商旅的来往,他就通过西域的胡商,不断地向他们各自的国家释放友好信号,宣讲大隋的好处。在裴矩不断的游说之下,到大业二年,西域已经有十多个国家的使节齐聚张掖,这可是隋朝在西边的一个重大外交胜利。一下子和十几个国家同时建交,这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裴矩心里很清楚,虽然和西域的十几个国家建交了,只要西突厥和吐谷浑这两大政权还在,那些其他小国家都不会是诚心诚意的投靠大隋。所以裴矩准备双管齐下,他还要把重点放在拔除西突厥和吐谷浑这两颗钉子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