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七十年代餐饮大王 >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俞向安在这边除了一些闲言碎语之外, 一切都好, 俞向清在大宇公社牛角大队, 彻底的跟梁涌做了一个了断。www.kanshushen.com

还从知青院搬了出来,跟一户奶奶带着小孙子小孙女生活的人家搭伙过日子。

她跟梁涌断了, 同样, 也不想再跟莫雯雯住在同一间房。

她终究还是耐性不好,看到讨厌的人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心里厌恶, 没办法再做到笑脸迎人,不如索性公开表示她的态度, 给自己一个解脱。

她的未来还很长,何必跟那些讨人厌的人纠缠在一起。

她宁愿每个月出一点钱租这个老奶奶的房间, 独自过。

在这里,周围全是人家,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这个老奶奶是个通情达理的, 还指望她能给她的孙子孙女补课,她本身也有威望, 她的独子在部队, 不用担心别人欺负。

搬出来之后,她是觉得山绿了, 水清了,就连这恼人的大太阳都没那么让人心浮气躁了。

丁敏秀一直在注意着她的事情,她没有在俞向清面前露过面, 她现在肚子显怀,不想冒险让她猜到,然后嚷嚷出来。

不过她让人偷偷打听,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因为他们是知青,知青之间出点什么新鲜事儿,很容易就传开。

俞向清这件事情许多人不知道,但是要说梁涌的事挺多人是知道的。

知道有个知青跟公社某个干部的独生女儿谈对象了,还给他找了一个临时工的活,搬到了公社,虽然临时工不能转户口,但已经算是半个城里人,要是结了婚,那未来怎么样,可以想得出来。

他这是攀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啊。

别的男知青知道这件事都有先羡慕嫉妒。

他们不知道还有这么好的事,换成是他们,也愿意啊。

梁涌过得越好,也就代表着俞向清过的越差,想必被背叛的她,现在这时候应该十分痛苦吧,这对丁敏秀有一种隐秘的快感,看到她过得不好,她就开心了。

每每想到这里,她憋闷的心情就会缓解几分,她在这里,拿出了周博扬给她的私房钱之后,胡春雨更加明目张胆的克扣她的伙食,说着什么“反正你手里有钱,你要是想吃好的,那你就自己去买呗,你也别太娇气,当初我怀孕的时候我是靠山上的野菜树皮穿过来的,你现在还时不时的有个鸡蛋,你这可不能养娇了,对孩子不好……”

要不是怕她回去以后在女儿方荣面前乱说,她甚至连这鸡蛋都要扣下来的。

丁敏秀不是下乡当知青的,她在乡下不用干活,不过家里的一些家务她是要多少分摊一些,别的不说,她自己住的房间,要是她自己不打扫的话,她真的忍不下去,就这样她已经觉得很累了。

再一次万分庆幸,虽然她和博扬哥的事被提前揭露了出来,超乎了她的意料,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达到了。

她不想下乡,她不想离开城里。

绝对不要。

现在她只是来这里借住一段时间,不用下地干活,已经知道下乡有多辛苦了,要是她下乡的话,她觉得自己的命会搭在那里。

她做这样的选择是对的。

她现在就等着回去,要等月份再大一些。

到时候再回去,别人看到她的肚子,只会说她显怀的快,显怀得早,不会怀疑到别的方面去。

她摸了摸自己的肚子,一定、一定要是个儿子,有了儿子,她也能说话要一个工作了。

只有自己也有了个正式的工作,她的未来才更有保障一些。

在得知俞向清和梁涌一刀两断的时候,丁敏秀下意识的以为她现在过得不好,不然怎么还会从知青院搬出去?

知情都是抱团的。

单独住出去,被欺负了都没人给她出头。

她当时就笑了,写了一封信回去给周博扬,里面还有一张是给赵巧娘的。

她在给周博扬的信上说了这件事,分享给他。

在给赵巧娘的信上她问她,是否知道俞向清的事情,不知道的话,那就是俞向清没有跟家里说了。

她猜测应该是她没有跟家里说,她是不想让他们知道,可能是怕丢脸吧。

姐妹两个居然都遇上了这样的事,哈哈哈,想起来就大快人心。

周博扬看到她这封信,跟丁敏秀一样,都高兴了,看到俞家过得不好,他就开心。

虽然他跟俞向清没有仇没有怨,但是她也是俞家人,也姓俞,他不希望任何一个俞家人过得好。

看到了另外一张给赵巧娘的信,特意拿过去给她。

赵巧娘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有些坐立不安了起来,他们确实不知道,俞向清寄回来的信上说一切都好,根本没有说梁涌攀上了高枝,已经和梁涌闹掰了。

她什么都没有说。

这可该怎么办?

她要不要告诉俞青山?

赵巧娘纠结了,要是说她怎么知道的,她肯定就要攀扯出敏秀,虽然他没有说让她们断了往来,但是想也知道,俞青山不会很乐意看到她和女儿太过亲密。

但是这件事情要是以后揭露出来了,她知道却没有告诉他们,他肯定会更生气。

还有这件事周博扬也知道了,要是周家人说漏了嘴也会传出来。

纠结了两天,她还是说了。

说周博扬送来一封敏秀的信,碰巧她和俞向清下乡的地方隔得不远,听到了消息,说有个来自白石县叫梁涌的知青攀上了那边公社干部的独生女,现在进城当了临时工。

本来俞青山和俞向安正在高兴的盘点中秋福利,她这么一说,给家里喜悦的气氛浇了一盆冷水。

俞青山捏紧了拳头,脸色难看。

这个小子!他的女儿如果不是为了他,当初不是没有办法定在比较近的地方下乡,是为了他,才一起去的。

她愿意跟着他一起吃苦,但是他却一点都不珍惜!

俞青山想了一下,怎么都没办法放心,“我去她那里看一看,来回两天时间足够了。”

他跟人调个休,抽出两天时间过去看她,俞向安:“爸,我和你一起去,我能好好安慰她,你看我也走出来了,姐姐也没问题的。”

俞青山没有第一时间反对。

俞向安继续说服他:“爸,有些话,你不好开口,我就不一样了。”

俞青山这回没有跟她想要去俞向晏那里那么反对,或许是因为他也要去,也或许是因为她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可以好好的安慰她。

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

正好是中秋节,他们早点出发,还能一起过个节。

两个人回去厂里协调,同时盘点今年发下来的中秋福利,哪些带过去。

食品厂今年的节日福利,果然就有上次她和王副厂长去市里榨油厂换来的油,每个人分了半斤,另外还有一斤五仁月饼,一箱水果。

俞青山厂里,送了一箱水果,两斤大米,四个月饼。

俞向海的级别没有他高,他收到的福利砍半。

叶七佳的节日福利也不错,除了月饼之外,有一块布料和一对毛巾。

俞满昌是临时工,不过也有节日福利,就是比起正式员工少很多,得到了一个月饼,半斤糖果。

他们收拾了一些方便携带的,给另一头的俞向清发了电报,买了票,坐上了火车。

俞向清现在已经下乡一年多了。

她当初下乡的时候,已经十八岁。

这是俞青山不想他们下乡,硬是让他们上高中,多留两年。

如果可以留级逃避下乡的话,他还会让他们走这条路。

俞青山不想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大字不是一个,后来出来了,为了识字,他吃了很多苦头。

他对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最起码要小学毕业,如果有本事,可以考大学,那更好,只是后来不能考大学了,还要下乡。

除了大儿子俞向海因为要提前顶班初中毕业之外,其他的孩子,都上完了高中。

上完了高中,再下乡,年纪就比较大了。

不会让他那么不放心。

俞向安现在十八岁,俞向清比她大一岁,今年十九了。

已经成年,但是在俞青山的眼里,还是一个孩子,一个被背叛的、需要家人安慰的孩子。

他们大包小包的上了火车。

这是俞向安第一次火车。

原主长这么大,没有乘坐过这种交通工具。

绿皮的、行驶速度也并不快,车上的人很拥挤。

他们没有买坐票,买不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没必要,四个小时就能到了。

俞青山准备了两张报纸,可以垫着坐一下,不过没有用得上的地方,根本没有空地给他们坐下。

顶多就是靠坐在自己的行李上面休息一下。

自己的包裹是要小心看着的,一个不小心,别人拿走了,就拿不回来了。

俞向安听到的口音几乎五湖四海,很多她都听不懂,不过俞青山可以,还能说几句。

顺带着跟她说说这个口音是哪里,那个口音是哪里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