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竹里见异谭 > 第6章 里乡

第6章 里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庭参道,一人独行,不知从何起,不知往何去,一树一树,总是樱花满。

那是何时呢,掌中流花,风中云樱,总觉往日熟悉,却记不清晰。

谁人叹,莫要回头,莫要回头,梦里茫茫,只闻到樱花消不去。

“该醒了。”

扇骨轻叩,塌中惊坐起,他人之声还于耳畔真真切切。

是黄粱一梦,时而为达官,时而为囚徒,时而缠绵病榻,时而撒手人寰,虚实交织难分,还待认清这一室空落,幻象连连才尽消了。

小僧于这漏风屋檐下安然一宿,却不知谁这般好心,给他添了一层麻被,才没着了凉。

昨夜之事种种,如今再来细想却已不甚明晰,只瞧见右臂疮口,仅余下两道淡淡紫痕,想是再过不久便无了痕迹。

还是叹息,一室晨光焕发,听早雀争鸣,屋中淡淡陈旧气息,已是平平无齐。

再将收拾行李继续上路,先生的虫??不知飞去何处再未归来,只留一空竹管怕为责怪,却是想找也无处。

至来路时再望这竹间小屋,颓势愈显。

愿入黄尘竁,莫做山上鬼。

想来只是些可怜人吧。

……

接着微微晓色,已再于这荒郊野岭露宿一夜,像只无头苍蝇摸不着方向,只一味借着日出的方向前行。

庆幸于竹林渐稀疏,再有几步,终于见开阔之景。

一览天地闲适,有鱼塘清澈,浅听蛙声,水边蒹葭苍苍,单薄无遗,萋萋菖蒲芒尖,几处豆娘垂落。

一条田间小道路窄而通,旁侧有稻田沃野密密匝匝,稻穗粒粒饱满总总林林,稻杆稻颖零星散落,踏足便有悉悉索索。

近时听闻稻丛中翻动声渐近了,便见稻田近道处,两駞背老人蹒跚而出。

“两位老人家叨扰了,请问前方是否为里乡之地?”

“是呀,不知这位师父打哪来?”

老媪鹤发鸡皮,老叟须眉交白,夫妻俩相互搀扶着,未等小僧欲近帮扶,已缓缓攀至道上。

“小生行自南边竹缘之地。”

“啊呀,那真的是很远的地方呢。”

“之前咱家表姑母三姑娘的小女儿嫁过去,想起来应该有三年……哦,该是五年了。”

“是十三年啊,这你都记不清了。”

两老人一对一答徐徐道来,小僧分神留意着,见老汉一手拖着条锄,老妇手头提着麻袋。

“请问老人家,现下是几年几月?”

老汉与老妇对视,有些诧异。

“俺没记错的话,应是深草四年皐月上。”

“呀,今早上出门时还特地看了眼时历,离凤儿上次回家已经有三个月了,日子过得真是快呢。”

正印证了心下所想,初至竹缘时春将尽,再返时却已是秋,如今一出竹林还当夏时。

这四下早禾丰穰之景,正对时宜,再见这花甲老人手底,条锄沾着赫土,麻袋却是干瘪,旁也未有收稻之刀具或容器。

心下生疑惑,暂且按下不表,行礼道谢后便继续路程。

遥遥已听蝉鸣,回头见这稻田阔然安逸,再无旁人,不远处夫妇俩已收拾农具,形色匆匆似要离去。

风浪徐徐,游自身侧,不见一丝稻香,只让人觉心间异常,肤亦生寒。

……

有片刻,田野见人烟,当已近了老人口中村落。

近处一菜地贴着灰墙小屋,有莺菜稀疏,荩草丛生,屋上烟囱早生炊烟。

几处屋檐下,竹架晒着干鱼与雪菜,窗沿晾着褥子鞋垫,左邻右舍,有妇人收起衣裳,渔夫铺晒渔网。

远远望见村道正中,一颗几人怀抱的歪脖老槐,林阴沉落,两三朴素甚平的孩童,还于树下嬉戏。

小僧再缓步调,抻平了衣袖褶皱,挥手拍去衣上的蓟草飞絮,再曲身整平衣襴,合指捻去挂于胫巾的苍耳子,检查再三才将近了。

“快看快看!”

树荫阔达,一孩童用柳条卷成柄状,蘸取竹筒中无患子水,对着唇边便吹出无色泡泡,折于阳光而陆离。

一道泡泡破于鼻尖,小僧曲指擦去,瞧着眼前怡然童趣,心头也扬起几分夷愉。

“请问……”

话音未落,幼童们已收了声音,许是瞧见生人,未等小僧再招呼,交头接耳间便嬉笑跑走了。

“这位小兄弟瞧着倒是面生,不知是有何事?”

视线追随孩童背影,才听身后传来一声清亮问语,回首见一青年秀朗,竹清松瘦,一双梨涡带笑,使人亲近。

“兄台叨扰了,敢问此地是否来过一白衣僧人。”

“我们这地方啊虽小,往来僧侣倒是不少,穿着白衣的往先像是瞧见过一位,不知小兄弟找人是作何?”

浓眉轻挑,青年抱臂,肘间药篮随之窸窣作响。

“原是家师远行,小生放心不下,才想寻着师父去。”

“既是尊师那便无事,咳咳!!”

对拳佯装咳嗽几声,青年往街边撇了一眼,才凑近耳边。

“前些日子曾见大师父上门拜访于我家掌柜,似有要事,小兄弟若得空,可随我回去找掌柜的一问便是。”

虽奇怪于动作,只当师父有了消息,克制住喜色自跟着青年前去。

进了村里才见得些热闹,茶街临酒巷,赌坊照钱庄,行人插肩而过只顾前路,町人埋首不闻各行其事,只有这身前青年分外热情,一路指点一一介绍。

过了正街,楼渐疏落,多有红墙村舍之宇,村连稻,稻连山,大好收获之时,却少见有村人忙碌。

“不过地方风俗,见多了也就习惯了。”

踌躇再三才问向青年,只得只言片语,疑惑未解。

再上一坡道,随青年所指,已见一处古朴院舍高居,当为这村中医馆。

篱墙轻隔,屋是红木铺茅草,成合掌之势,外有砖墙攀葛叶,藤架悬瓜蒌,一棵梧桐荫下,牌匾题大字有三,名古方。

“阿菊!快去倒杯茶来!”

“哎。”

青年远远一声吆喝,院里的姑娘放下簸箕,纤步入屋去。

“去去!”

青年抬脚驱赶啄玉米的家鸡,小僧跟随其后,跨过厚重门槛,见一室琳琅,收敛着目光四下打量。

屋中繁杂而沉底蕴,高挂蒿草香茅,有蛤蚧张扬,水马收敛,柜列瓦罐瓷瓶,传药草馥馥,药酒甘涩,最是房梁之上,一把大刀高悬,刀光刺寒毛而刃欲滴,锈褐深积亦不掩锋芒,仅赖一红绳牵挂。

小僧留意,屋中墨宝及药柜注解多以煌文撰写,虽不多见,索性曾随师父修习,多数皆能识得。

从前学写字时,曾遍读煌国经典,不过照葫芦画瓢而未通其义,还是师父手把手教导,从未嫌他愚笨。

“掌柜的!”

“瞧这谁呀?不是咱们贵小子吗?”

闻声方见柜墙角落,一戴儒冠的半老夫子蒙于阴影,背身微微瞥来。

“这是打哪晃悠回来呀,叫你去后山采几条荆芥苗,怕不是把山上猫姑子都喂熟了。”

掌柜手将书册合起,一手扶长须,近而不疾不徐。

“我的好师父呀,我这紧赶慢赶上赶着就回来了,一刻可不敢耽搁,您这金口玉言开口就来,可别让人笑话了去。”

青年放下药篮乃相迎,笑得是掇乖而弄俏。

“哎,这位小师父是为寻那大师而来,还寻思您老人家能说道说道。”

掌柜抚须,只嗯一声不再搭腔,倒是意味深长。

“得嘞,您俩慢聊,小的这就给您干活去。”

青年挽起袖管进了里屋,小僧回眼,见这掌柜一双明目正打量。

“你是大师的徒弟?”

“是。”

“嗯,曾听大师说起。”

“你若为寻你师父而来,倒是可惜,你师父月前已离去,老夫也未知其去向。”

小僧心头一紧,下一语脱口而出。

“不知师父可否有留下其它消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