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小小书屋 > 神域[无限] > 第10章 答案已经给你了

第10章 答案已经给你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孟婉之的日记里提到过一位老师。

她说:“老师常年没什么表情,但我看见她在没人的时候,偷偷跑去找师弟了。”

在孟婉之的笔下,她的老师是一个面冷心热的人。

她的老师会偷偷地询问师弟的身体情况,会冷不丁地提醒他们注意增减衣物,会在他们弄错数据平静地说“我知道,没事,再来一遍”,老师的情绪似乎永远稳定,稳定到让人觉得她坚不可摧。

孟婉之说,似乎只要老师站在那,她能拥有第二个精神锚点。

因为老师的话少,孟婉之对她的描述不多。

但这些极有限的描述里,陆舆能够感受到她对这位老师的信任与仰慕。

——就像他与他的教授那样。

要知道,师生关系是一种不涉及血缘,也不涉及人情,凌驾于传统家庭关系之外,由社会关系延展开来,除亲情外,最纯粹的一种关系。

如果陆舆有一本日记,或许他也会愿意将它赠与教授吧?

只要教授需要,只要陆舆他有。

如果张先生只是张先生,那她的确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动机,让陆舆带走这一本不属于她的日记和与她关系不大的报纸;可是,张先生并不只是张先生。

她是一位老师。

她是孟婉之的老师。

除此之外,她还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将这群小孩带来风雪港的真正主导者!

唯有同时兼具这三个身份时,张先生让陆舆做的事,才有能够解释的空间。

但这还不够。

单是这三层关系,还不够解释目前发生的一切。

“您是112区军事大学的一名老师,或许也是一位教授,也或许是一位院士,您在大学上课、教书育人、带学生、做项目,直到有一天,您接到了一个项目,大项目。”张先生始终没接话,而陆舆也不需要她的回应。像是讲述,又像是自我梳理般,他自顾自地讲了下去。

“这个项目很大,大到不是您一个人,一份力量能够解决的。它或许是省级的,甚至级别更高,总之,您需要人才,更多的人才,所以您用一种方法筛选出来了一批人才,他们聪明、有天赋、富有勇气,吃苦耐劳,他们是同一类人——为了梦想,能走无数里路的人。”

老孟在陆舆进入副本之初,问过他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梦想吗?

因为这是一个因为梦想而建起来的城镇,这里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路。他们是同一类人。

“您带着他们来了这里,见证着这里的变化。随着,项目持续推进,你们获取了一些成果,但还没来得及庆祝,更多的问题却接踵而来,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便是——材料的短缺,导致的投资减少。”

陆舆认真地看完了孟婉之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日记。

出身大山的孟婉之因为梦想考入军事大学,投身机械与制造专业,她努力读书,认真学习,将习得知识作为自己改造世界的动力。大学期间,她保持着每年的高绩点,成功吸引了到一个大项目负责人——张先生——的注意。

张先生问了她几个问题,几天后,她向孟婉之发来了一封邀请函。

邀请她加入他们,成为科研的一员。

孟婉之加了。

随后,她认识了她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以及她的导师——张先生。

在112区军事大学汇集的一群人,因为一个相同的项目,一个相同的理想,聚在了一起,他们确定了实验研究地点,那是一片很美的雪原,到晚上的时候,天空中会布满亮闪闪的星星,人就躺在铺好的皮毛毯里,不用抬头就能看见头顶的星空。

于是八艘承载了四万人的巨船从大海启航。

他们忍过晕船,忍过一个月的漫漫远航,跨越三片大洋,来到这个寒冷到荒无人烟的地方。

四万人在这里“开荒”,在这里建造城镇,在这里展开实验。

他们将这里命名为“风雪港”。

——用港口命名了这个压根没人会出海捕鱼的地方。

这是他们的开始。

却也是问题的开始。

老孟对陆舆说:“不过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她又离开了这里。”

话中的“她”是指孟婉之,“工作”则是指这个项目。

陆舆后来又翻过一次日记,随着“开荒”完成,项目正式开始,孟婉之写日记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就算写就也只是零零散散的记着一些实验数据,其中,有连续两年的日记里都提到了一种名为“x材料”的短缺。而更具体的内容,陆舆就不知道了。

总之,她们因为项目出现了问题,于是临时更改了工作地点。

老孟说她最后去了希望港。

张先生则是从头至尾没说过孟婉之的后续。

然后,再出现与孟婉之有关的信息时,就是陆舆看见的那一篇新闻了。

缺失的新闻标题陆舆是在那本日记的最后一页找到的。

标题为《材料短缺,资金不足!“堡垒”计划遗憾终止》。

这则新闻涉及的主体、新闻发生的原因、最后的结果在这个标题里说的很明白。

如果过往的真相和这篇新闻记载的一样的话——

那孟婉之“因为项目出现了问题,于是临时更改了工作地点”这句话,更直接的意思应该就是,因为项目干不下去了,所以他们放弃了这个项目,之后跑去希望港找新工作去了。

孟婉之自己的世界是很“童话”的。

孟婉之面对的世界却是现实的。

一个项目,一个实验,最挑战科研人员的不是耐性、不是重复、不是失败,而是投资,而是金钱!

没钱哪来的设备?

没钱哪来的场地?

因为缺少关键材料,所以实验没有进展;因为实验出不了结果,所以项目被撤资;因为没有钱的支持,所以无力寻找新材料。

这是个无解的死循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